清风丨公烛无私光

尊龙凯时

清风丨公烛无私光
泉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3/10/13

       见小利不可立大功 ,存私心不可谋公务。一个只顾眼前小利的人 ,就不可成绩大的功业;一个心中存有私念的人 ,则不可为公众找事。在山西平遥古县署挂有一副楹联:“治赋有常径 ,勿施小恩忘概略;驭官无制法 ,但存公正去私情。”意思是说 ,做官要讲原则、守规则 ,不可由于一时的私心杂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正和概略 ,必需时刻心存公正、祛除私情。是谓 ,“政在去私 ,私不去则公正亡”。

       公私一杆秤 ,可称清与浊;公私一面镜 ,可鉴廉与贪。公私之间怎样取舍 ,能够磨练一小我私家的品质和境界。历史上许多公私明确、囊空如洗之人 ,无论官职巨细 ,总会被人铭刻;而那些以权术私、贪赃枉法之人 ,总是受人鄙视。这也正应了朱熹的一句话:“官无巨细 ,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 ,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 ,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 ,即是宰相 ,做来做去 ,也只得个没下梢。”

    “大贤秉高鉴 ,公烛无私光。”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纪录:李氏家族有一人做官极其清廉 ,公私明确。一天 ,他正在烛光下治理公务 ,有人送来一封家信 ,他连忙灭掉公家蜡烛 ,点燃自家蜡烛 ,这才展阅信件。小小一支蜡烛 ,且在无人知晓之时 ,竟有云云警醒和行动 ,着实让人钦佩。北宋书法家米芾 ,曾任职涟水军使 ,元符二年离任时 ,他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 ,以示“来清去白、公私明确”。无论是李姓官员熄掉案头的一支公烛 ,照旧米芾洗去笔端的数滴残墨 ,都是公器不可私用、公务不存私心的生动写照。

公私明确是为政者必需恪守的天职与底线 ,古今同理。在公务与私务、公财与私财上 ,必需坚持原则、把好标准。须知 ,唯有坚持“内不愧心 ,外不负俗”的天职 ,坚守“大明无偏照 ,至公无私亲”的公允 ,追求“治官事则不营私人 ,在公家则不言货利”的操守 ,才华身正影直、心安理得。

       在公与私的问题上 ,共产党人向来泾渭明确 ,丝毫未曾迷糊。新中国建设之初 ,毛泽东的一些亲友到北京探望他 ,当有亲友提出希望毛泽东能够资助先容个事情时 ,毛泽东一概不允。为此 ,他还立下三条规则:“恋亲 ,但不为亲徇私;念旧 ,但不为旧投契;济亲 ,但不以公济私。”邓小平曾讲:“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 ,既然当了 ,就不可够做官 ,不可够有私心杂念 ,不可够有别的选择。”

       公、私二字是权衡党性强弱的一把尺子。战斗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回声。最初人们感佩更多的是他“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的漠然人生姿态 ,而随着更多细节的一直泛起 ,各人愈发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信仰和顽强党性所折服。张富清常讲 ,“我是党作育的干部 ,要是以权术私 ,怎么对得起党 ,怎么面临老黎民?”从粮食局、区公所 ,到卯洞公社、外贸局 ,再到银行 ,张富清的事情身份一换再换 ,但无论在哪个单位 ,在哪个岗位 ,他都始终是公私明确。

    “公权为民 ,一丝一毫都不可私用。”这方面 ,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优异共产党员树起了至公无私、公私明确、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规范和标杆。新征程上 ,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对标对表、从严自我要求 ,坚持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网站地图